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预防自杀协会将每年的9月10日设立为“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是第18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主题是:携手共进,预防自杀。
世界预防自杀日旨在引起公众对自杀现象的关注,呼吁各国政府和机构、当地社工、医务工作者及志愿者们参与到当天的各项地方性行动中,共同提高公众对自杀问题的关注,预防自杀,降低自杀的负面影响。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的数据,全球范围内,每年有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每40秒就有1个人尝试自杀行为;自杀是全球15~29岁年龄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是10~14岁年龄人群的第三位的致死因。
据我国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统计,中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每2分钟有1人自杀。对比数据可看出,中国自杀人数超过世界自杀死亡人数的1/4。
自杀给国家社会、个人造成了巨大损失,“预防自杀”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关切。影响自杀的因素有哪些呢?
从精神心理医学角度分析,从自杀念头开始,到自杀行为实施,自杀是一个复杂的病理性行为,影响因素众多,是生物学因素、精神障碍及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生物学因素。家族研究表明,遗传对自杀念头及行为产生有重要的影响。数据显示,约3至5成的自杀与祖代出现过自杀行为相关,然而特定的基因尚未确定。
其次,精神障碍因素。自杀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是抑郁症。除抑郁症外,精神分裂症、惊恐障碍、物质滥用、双相情感障碍、边缘人格障碍患者也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个体患有精神障碍疾病的数量越多,自杀风险就越高。
其三,心理因素。心理痛苦是引发自杀直接原因。有些自杀与成长经历中遭遇负性事件相关,有些虽然没有经历别人看来严重的事件,但内心体验也特别痛苦,都会导致自杀出现。这与个体情绪控制能力、易激惹、自我负面归因、自我评价低有关,大多与羞耻、内疚、愤怒、孤独、无助、绝望等情绪相关。
自杀是个体向内的一种攻击。是一种个体无奈的选择,如果能得到及时识别、疏导、治疗等,自杀死亡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自杀是可预防的,而且,最有效的预防来自周边人群,包括家庭、社区、学校、医疗机构等构成十分有效的生命支持系统。
初级预防:心理健康水平如一个湖里的水,水质好鱼成长好,水质坏所有鱼会发展受阻。健康心理,需要人人参与。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质,有能力的及时识别异常,并提供帮助,是最广泛有效的预防。
中级预防:对自杀边缘人群早识别,进行早期干预。如今,许多社区、学校均设有心理服务岗,有相应的人员配备,能提供相关服务,建议心理感到痛苦不适的人群不要拒绝帮助,能自我觉察,接受帮助本身就是心理水平高的体现。
高级预防:对自杀观念强烈、已经实施自杀自残、或者伤害他人的人群,医疗卫生及时介入,有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都已经按照规定建立了自杀急诊救治系统,有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措施,能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方式开展医学救治,最大程度降低自杀风险。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