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赣州频道
集团报刊江西日报 信息日报 江南都市报 新法制报 大江网 新参考文摘 赣商杂志 都市家教 报刊精萃 地市频道南昌 九江 景德镇 萍乡 新余 鹰潭 赣州 宜春 上饶 吉安 抚州
   县市区共青城 | 进贤 | 吉水 | 南康 | 永修 | 南昌县 | 万载 | 安义 | 新建 | 永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江西网首页  >  赣州频道  >  赣州民生  >  百姓聚焦
传统年货制作频现街头 记忆中的年味还能再传承吗?
2020-01-17 12:00:02    来源:赣南日报
编辑:王盛泉    作者:喻晓佩
字体:   | 赣州论坛 | 评论(
新闻热线:18507970533
赣州新闻热线:18507970533 网上曝料QQ:1342680324 站长:王盛泉(13803589582 )

  传统年货制作频现街头

  记忆中的年味还能再传承吗?

  大妈现场切做炒米糖。

  如果问起过年必吃的零食,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出生的老赣州人必定会如数家珍:状元红、炒米糖、瓦角丁、麻通、珊瑚条、芋头圆、椒盐酥……有条件的人家,满满当当地摆上一桌,多么的喜庆气派!谈到春节,不少人的脑海中还会浮现出家家户户涌上街头,排队现做这些传统年货的热闹场景,而鼻翼也仿佛充斥着浓浓的年味。如今,这些传统的客家春节美食仍能买到吃到,但那些自己动手或参与制作的过程却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人们渐行渐远的年味记忆。

  爆一爆才热闹

  四十不惑的老六(绰号)熟练地点燃柴火,装好米,接通风箱,慢慢地转动着手柄,速度逐渐加快……“注意,要爆了!”他大声提醒着周围的人群,“砰”的一声巨响,伴随着一阵白烟,空气中溢出了甜淡的米香。人们一拥而上,争着抓起一把白如玉的米花放到嘴里,露出满足的神情。

  家住赣州城郊的老六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近年来,他响应政府的号召,发展起了特色农业,经营着一家小型农庄。因此,他一直保留着扬谷器、犁、碓臼等,以供人参观,而这台爆米花机,是他在别的农户家收来的。“我记得,我家以前也有一台,那时候还是手拉风箱的。每到过年,爸妈就会爆了米花自家做炒米糖,我最喜欢听爆的时候那一声响,好高兴。”老六回忆道,后来那台爆米花机也坏了,父母也老了,就没有再做过,但他一直很怀念那个味道,后来就特意去找了一台,有时候爆给农庄来的客人看,大家都觉得很亲切,特别是城里来的小孩,个个看了都感到稀奇。

  他说,现在的小孩都吃爆米花,还以为是国外引进的,其实,这可是我们中国的传统食品。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过去是如何爆米花的,这几年临近春节,只要有人相邀,他就会带上爆米花机去表演。这次,就是帮一个开餐馆的朋友在其店门口开展宣传客家美食的现场制作试吃活动。“爆一爆才热闹,真像以前过年的感觉。”过往市民纷纷驻足,不少人发出了如此感慨。

  自己动手有味道

  现年55岁的王大妈将加入了姜泥、葱末、五香粉等的面团细细揉好,反复擀成薄片,用粗长的擀面杖层层卷起,再用刀划成长条,切成小块的菱形,最后倒入已烧热的油锅。伴随着“滋滋”声,菱形的面片在热油中迅速翻滚膨胀,变成诱人的金黄色,并发出阵阵香味。这是她现场炸制赣南春节独有的客家零食瓦角丁的一幕。

  这几天,王大妈和几名老伙伴们聚在一起做起了瓦角丁、芋头圆、炒米糖等年货。她们可不是什么专业人士,只是一群普遍的家庭妇女。“我们从小过年就看家里的大人做这些,再大一点就帮大人做,早就学会了,也不是什么难事。不过有好些年没有做过了,稍微有些生疏。”一旁搓着芋头圆的刘大妈告诉记者,以前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自家做年货,这几样都算比较简单的了,有的人家条件好,还会做状元红、麻通,那可就难做啰。特别是麻通,又叫麻枣,全体肥大,皮薄如纸,内空似瓜瓤,腹中为白丝。好的麻通咬上一口,拉起长长的糖丝,吃起来落口无渣,香酥可口。因为现在基本上都是机器制作,很难达到这样上乘的水准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会做这些东西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也是闲着无事,突然怀念起以前自己动手的热闹来,想着小孩子们都没有见过,所以才凑在一起做一做。”吴大妈一边切着炒米糖一边说,虽然她觉得东西做得不太好,但儿子吃了直夸有味道,让她的一番辛苦获得些成就感。

  用仪式感留住年味

  记者发现,近几年,赣州市中心城区一些特色餐馆出于宣传的目的,会组织在街头或店堂内开展现场制作年货的活动。很多市民在一饱眼福和口福的同时,也纷纷感叹,如今美味的年货一样不少,但带有仪式感的活动却越来越少了,年味也随之越来越淡了。

  “大家围在一起爆米花、打黄元米果、炸各式果子……这才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浓浓年味。”过年回来探亲的曾先生在某餐馆前看到这些时,不由得感叹自己已经十余年没有见过现场制作这些年货的场景了,如今一看,不由得勾起了儿时的美好回忆,感觉特别亲切。他表示,年味是琳琅满目的年货,年味是亲朋好友团聚时的欢快气氛,年味是家人准备过年的忙碌身影,年味还应当是红红火火的各类场景。采访中,很多市民都说,时代变了,很多过年的东西都越来越少了,所以更显珍贵,希望这些传统的赣南年货及制作方式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让春节过得更有中国味道。(喻晓佩)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10626655,移动用户发短信JXB到106580009,3元/月
相关新闻
网友留言
点击排行
中国人保

稿件请投:1342680324@qq.com

中国江西网赣州分站新闻热线

主编:王盛泉 13803589582
手机:18507970533

热忱欢迎广大网友提供新闻线索!

微信爆料:13803589582

中国江西网赣州分站【联系方式

江西网警在线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红盾标志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6号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36120170002 药品信息服务证
江西日报社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