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行走宁都乡村,成片的塑料大棚不时映入新春走基层记者的眼帘,棚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棚外人声鼎沸,菜农正在熟练地将刚刚采摘的丝瓜、黄瓜、辣椒等新鲜蔬菜打包装箱……
近年来,宁都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推动蔬菜产业向标准化、无害化、品牌化转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县已发展大棚蔬菜2万亩,培育蔬菜种植户近2000户,直接带动2000余贫困劳动力就业务工,实现人均增收10000余元。
-廖海峰、本报记者练蒙蒙、张绪鸿/文中国江西网/江西头条新闻客户端记者邓强/图
宁都蔬菜大棚
当地农户在采摘蔬菜
菜农把蔬菜运往全国各地
大棚丝瓜行情好农户采摘乐呵呵
“今天订购的30多箱丝瓜,要早点摘完,打包上车。”1月15日一大早,记者刚走进宁都县青塘镇河背村蔬菜基地,就见该村村民何朝阳组织村民在大棚里采摘丝瓜。
“临近年关,丝瓜行情特别好,每斤4元多,我家8月份种的丝瓜,现在已经卖了13万余元,抛开成本,净挣4万多。”何朝阳的妻子孙罗秀乐呵呵地说,现在种菜技术有人教、筹资有人帮、产品有人销,农户只要安心种菜就行。
脱贫致富,产业是根。宁都是农业大县,水土气候适合蔬菜生长,四季可耕。该县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创新推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搭建大棚、统一设施配套、统一政策扶持、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和分户经营的“七统一分”服务模式,建设蔬菜大棚,县财政给予每亩2.5万元的补贴、提供每亩2万元的贴息贷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由政府统一投资规划建设。
种菜有保障,村民抢着干。青塘镇河背村党支部书记何炳生指着整齐排列的蔬菜大棚高兴地说:“大棚蔬菜投入大、技术要求高,以前想干干不了。现在不同了,村里在外面务工的十几名年轻人都回来发展大棚蔬菜了。”
宁都蔬菜产业总产值突破7亿元
推行“七统一分”模式,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厚植产业发展土壤,宁都蔬菜产业异军突起,现已发展设施蔬菜2万亩,产业覆盖全县24个乡镇,总产值突破7亿元。
政策扶持让宁都的蔬菜大棚一下子多了起来,但大部分是简易大棚,看起来挺“土”。
“实用就行,农民最怕干部搞政绩工程。”宁都县田头镇边渡头村贫困户邓新红这种三膜越冬式连栋大棚,除去奖补外,自己每亩只需投入1万余元,使用年限可达10年至15年,一年就可收回成本。
据悉,这种借鉴山东寿光经验,结合宁都气候特点统一搭建的高标准三膜越冬式连栋大棚,占全县蔬菜大棚总数的近七成。与高标准钢架大棚相比,这种简易大棚成本低了不少,简单实用、不铺张浪费。
投入不大,发展模式接地气
“该省的省,该花的花。”宁都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晓义说,大棚虽简,但功能齐全,防虫网、遮阳网、杀虫灯、喷淋设施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让大棚更“智慧”了,棚内温度高了会提醒,土壤温度低了会通知,实现了节本增效。
不仅大棚“土”,户均规模也不是很大。依据种植户自身管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宁都合理确定大棚分户经营面积,普通农户每户10亩、贫困户每户5亩,既避免了面积太大种植户难以做到精细化管理,又有效破解了面积过小效益不明显等问题。对此,邓新红感受颇深:“这规模正合适,投入不大,我们夫妻俩的精力刚好可以管理菜园,不用雇人,品质也更好。”据介绍,去年,5亩大棚蔬菜给他家带来了6万多元的收入。
投入不大、规模适度,宁都的蔬菜发展模式接地气,受到群众青睐,广袤的田野上建起了一座座“绿色银行”。
小蔬菜成就大产业
在青塘镇富硒蔬菜基地,青塘镇谢村村民谢建明弓着身子,一边不停地摘着豆角,一边盘算着自己的收成:“这一茬豆角长得特别好,现在市场收购价一斤4元,一亩大棚收入预计可超4万元。”
大棚蔬菜市场如何?“宁都是全国首批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我们这里山好水好土壤好,种出的蔬菜含有丰富的硒元素,根本不愁卖。”陈晓义介绍,现在我们的蔬菜除了直供深圳、厦门等发达城市外,还远销至宁夏。
好品质是好生态孕出来的,更是好技术种出来的。宁都探索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优质赢市场、以优质求高效。该县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引进山东寿光龙头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每个示范基地统一成立合作社,为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龙头带动,合作社组织,加速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落地。
宁都蔬菜远销省内外
走进黄石镇大岭村蔬菜基地,只见从荷兰引进的新品种黄椒挂满枝头,煞是诱人。
“从种子肥料,到用水用药,都有讲究,要按标准,这样种出来的蔬菜品质好,客户抢着要。”邻村江口村蔬菜种植户崔南海告诉记者,一亩菜园的收入有3万余元,经济效益是种植粮食的10倍。目前,该县蔬菜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绿色防控、良种种植覆盖率均达到100%,正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
小小一棵菜,在宁都干群的精心耕耘下,已经成长为带动力强、辐射面广、洋溢着生机与希望的富民产业,“菜园子”已经变成“钱袋子”。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36120170002 药品信息服务证 江西日报社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