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讯 通讯员曾正东、曾欢报道:3D打印技术又称“快速成型技术”,近年来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心脏病学领域,是进行复杂手术替代品,能够让医生在心脏手术之前,充分了解患者的心脏结构,制定精准的手术方案。
7月17日,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赣州市立医院)心内科倪忠涵博士和朱恒青主任团队就利用了先进的3D打印技术,对一“房间隔缺损(三孔:大孔7mm,中孔6mm,小孔3mm)”患者采用单伞封堵取得成功,打破了长期以来复杂多孔型房间隔缺损不能做介入治疗的禁区。
患者系43岁,中年女性,患者于年前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并行心脏彩提示房间隔缺损,房间隔中部可见三束过隔分流,较大者宽约7mm,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而患者却顾虑重重,承担不了外科手术的风险及伤口的疼痛,且因患者是女性,术后会留下较大瘢痕影响美观等诸多因素故一直没有治疗.直到今年,慕名来到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赣州市立医院)心内科,希望行介入封堵术治疗。
在与患者及家属反复沟通后,心内科成立了治疗小组,根据患者的超声检查影像及心脏CTA影像,与介入导管室医生曾欢协作,经过多次交流沟通,反复比对和研究,讨论确定了患者的手术方案,打印出患者的心脏3D模型,为患者“量身订制”挑选了合适型号的封堵器。
7月17日,在心内科谢东明主任、刘伟斌主任、超声科钟周华主任、介入导管室医护人员的配合下,30分钟内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患者也清醒的见证的这一全过程。
据悉,3D打印技术在结构性心脏病中的广泛应用尚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超声、影像、临床医生、3D打印模型设计团队等,只有经过多学科长时间的磨合、交流与探索,3D打印技术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才能不断的创新与突破,3D打印技术将开创结构性心脏病私人订制新时代。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