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干部要忍住急性子,找到好法子,才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近日,在于都县罗江乡苏坑村广袤的田野上,戴着眼镜的王峰从农田里直起腰来,对记者说道。
36岁的王峰是赣州市扶贫办机关党总支专职副书记,2018年3月,他接替原先的市扶贫办驻苏坑村第一书记上任,帮助苏坑村因地制宜蹚出一条业兴、村美、人富的脱贫新路,成为村民交口称赞的好书记。近日,在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和省扶贫办联合开展的“最美扶贫干部”学习宣传活动中,王峰榜上有名。
舍小家为大家投身扶贫一线
2017年10月,正值母亲因中风刚从医院回到家里,王峰就得知单位的驻村第一书记要换人。他想到自己曾经在于都工作过,又没有结婚,于是主动请缨,向领导提出到扶贫一线去。
“你离我们那么远,爸爸妈妈怎么办?我怎么办?”不出王峰预料,几个月后,未婚妻得知他正式被单位任命为驻苏坑村第一书记,反对的情绪异常激烈。王峰耐下性子、想尽法子,最终才说服未婚妻,勉强同意让他去。
苏坑村是“十三五”贫困村,辖10个村小组,共689户286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8户477人。“做官莫来苏坑村,来了都会气死人。”长期以来,该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导致信访频繁,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见效始终不大。在王峰和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苏坑村从一个软弱涣散、支部书记十年九换的后进村,蝶变成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先进村,进一步筑牢战斗堡垒,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王峰严格落实脱贫攻坚的各项部署要求,始终紧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根据致贫原因,制定一户一策。住房保障方面,实施危房改造51户、保障房安置4户、易地扶贫搬迁4户,争取60余万元经费专项用于解决全村住房、饮水安全等问题。
贫困户刘付孜,房屋破烂不堪、昏暗潮湿,墙皮早已脱落,墙面凹凸不平。王峰争资1万元,补漏、粉墙、添置家具,对刘付孜的房屋进行了全面提升。刘付孜感恩地说:“我这辈子都没想到还能住进这么亮堂的房子。”
去年5月,妻子分娩前一天晚上,疼痛难忍,岳父岳母心疼自己的女儿,连夜从信丰赶到赣州市区,见女儿实在忍受不住,强烈要求王峰必须回去。因第二天是每周的扶贫日,王峰安排好工作后,于深夜赶回赣州市区。第二天早上,等孩子一出生,他又马不停蹄奔赴扶贫一线。
因地制宜摸索发展扶贫产业
“今年疫情过后,我的小龙虾供不应求,投产第一年就挣了20多万元。”在于都县利民种养合作社小龙虾养殖基地,正与王峰一起忙碌的稻虾种养基地负责人钟容琅告诉记者,眼下是丰收季节,他承包的500亩农田水稻进入收割时期,预计能收2万公斤。“我的稻谷是利用稻虾混养混种来的,没有农药残留,没有污染,产量相对会低一点,质量却是上乘的。”钟容琅说。
王峰到任的第三个月,就亲眼目睹了一场洪水将长势喜人的几百亩庄稼毁于一旦。祸不单行,两个月后,同样的灾难又一次降临。王峰看着承包商脸上的愁云,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痛。
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王峰立即想到了自己在市区工作时,与市扶贫办在同一楼层办公的市农业农村局。他随即拨通了该局相关科室负责人的电话,邀请他们前来苏坑村开展小龙虾养殖调研。在确定苏坑村适合养殖小龙虾后,他又积极协调市里的小龙虾养殖能手,投资300余万元养殖小龙虾。“我现在在这里务工,每个月都有3000多元的收入。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挺好的。”正在干活的脱贫户陈树平对记者说。
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坝上组村民张志明和张志华,合伙承包了100亩土地,种上草莓、韭菜、脐橙、百香果等经济作物。“我们的种植方式比较灵活,什么挣钱我们就种什么。”张志明介绍说,他们雇用了十几名工人,自己能挣钱,工人也有收入,产业发展的空间很大。
近年来,苏坑村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通过村“两委”、致富能人、党员带头领办和村民自愿参与、贫困户统筹参与的模式,大力发展扶贫产业促增收,目前已发展500亩稻虾养殖、2个大棚肉鸡养殖、100亩百香果基地、60KW光伏产业,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可超12万元。
把握扶贫良方,群众过好日子
“轰轰……”刚刚来到村民刘卫民的家门口,一辆满载而归的三轮摩托车迎面而来,“刘卫民,你越来越勤奋了。”王峰一眼认出了三轮摩托车上的人。
“这不都是亏了王书记的教导嘛!”刘卫民笑着从三轮车上下来,招呼大家进了他三层楼的房子里,落座后,拉开了家常。
以前,刘卫民夫妇和孩子在罗江圩上租房住,房子里无水无电,一家人全靠刘卫民逢圩时做米馃卖点钱过日子。“那时候没有房子,又没有钱,被大家看不起,自己也看不到希望,过一天算一天。”刘卫民苦笑道。
“那时候,他连新农合的100多元钱都交不上。”苏坑村党支部书记陈土生说。前几年,刘卫民的儿子从楼顶上不小心摔下来,颅骨被摔破,加上母亲治病欠下的近10万元债务,一家人的日子雪上加霜。市扶贫办接手帮扶苏坑村后,刘卫民家的情况大有好转。王峰接手帮扶后,隔三差五来到刘卫民家里,鼓励他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党和政府也好,别人也好,能帮扶一个月、两个月,不可能帮扶一辈子,脱贫致富一定要靠自己。”
王峰的话,犹如黑夜划过的亮光,让刘卫民顿时醒悟。从那以后,刘卫民夫妇起早贪黑,种菜卖菜、种稻收粮、做米馃、卖米馃。几年下来,不但还清了欠债,还建起了三层的楼房,日子越过越好。
帮扶没有终点。疫情过后,王峰第一时间与市扶贫办联系,将村民刘石林的猪肉卖到了赣州。“原本想留着春节期间能卖个好价钱,可没想到一场疫情,差点把我急疯了,幸好王书记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刘石林说。(肖章荣、宋嘉华、记者刘燕凤)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