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2022年春运,首次投入春运的赣深高铁交出亮眼成绩单,今年春运期间,日均开行动车组列车52对,累计发送旅客38万人次。庞大的客流背后,折射的是赣粤两地愈发频繁的往来交流。
山水相连,人缘相亲,商缘相通,赣粤两地交流合作历来十分紧密。2020年6月,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将赣州打造为江西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2021年1月,国家出台意见,明确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国家层面给予重大政策支持。赣州全面落实国家、省重大决策部署,将“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作为全市“三大战略”之一,举全市之力予以推进。
围绕打造革命老区与大湾区合作样板区、内陆与大湾区双向开放先行区、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创新区、大湾区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三区一园”定位,赣州强化与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着力打造比肩大湾区、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形成与大湾区紧密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与大湾区互利合作,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赣州迈入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快车道。
2021年12月10日,赣深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将赣州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拉近至2小时,赣州成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两小时经济圈。便捷的交通不仅极大地方便了两地群众,更为赣州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坚实基础。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我市加快推进对接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一张高效便捷的立体交通网即将形成。
日前,2021年度江西省全面深化改革十佳案例出炉,我市“对标大湾区打造新时代‘第一等’营商环境”案例入选。紧扣“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我市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工程”,打响“干就赣好”品牌,营造比肩大湾区的营商环境。针对产业转移、创业、就业、就医、就学等异地办理难的现实问题,赣州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力推进“一网通办”数字化改革攻坚,上线了62项“智能审批”和“一件事一次办”事项,333个事项实现“全程网办”,90%以上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90余项高频政务事项与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实现“跨省通办”。
我市以产业承接、平台共建、科技合作等方式,推动现代家居、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医药食品等“1+5+N”主导产业与大湾区深度对接,加快构建形成与大湾区紧密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2月16日,2022年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重大项目开工暨“项目大会战”动员大会之后,我市接着举行全市重大项目开工大会。全市358个重大项目协同联动开工,总投资2129亿元,涵盖多个“粤企入赣”项目,将为我市“1+5+N”主导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记者刘燕凤)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