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赣州头条客户端讯 通讯员张观群报道:春天的赣南大地上,绿色已经从红土地上萌芽而出,夕阳西下,一抹抹落日的余晖照耀在一排排锃亮的深蓝色光伏板上,结束劳作走在会昌县庄口镇乡间路上的王老伯笑开了花,指了指山坡上“农光互补”光伏发电设施说:“这些电站不仅仅是发电的,利用荒地给我们老表一年下来就增加了几万块收入,它真是我们的取款机”——这只是赣州银行聚焦乡村振兴,探索“乡村振兴+绿色金融”发展模式的一个剪影。
优化体制机制 提升服务效能
自2022年以来,赣州银行启动了一系列针对客户服务的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城商行“短、平、快”的优势——在项目服务机制上,总行层面成立市场营销委员会,由总行行长任组长,解决客户服务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痛点;总行赋能机构,前端业务处理中心响应客户需求,下沉一线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中后台开辟专项通道,针对“绿色金融+乡村振兴”项目专人审查、限时完结。在产品研发上,充分激发产品创新活力,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式相结合,切实了解市场需求,打造的“绿业贷”拳头产品,针对光伏发电等绿色金融项目融资提供专属利率优惠,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结合光伏项目投资运营周期长的特征,提供期限10年以上长期贷款;对于巩固地区脱贫成果的项目,更是采用批量授信方式,筑牢减贫防线。通过这一系列创新措施,切实满足市场需求,提升金融服务效能。
多边延伸合作 探索支持模式
赣州银行还不断拓展“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朋友圈”,共同探索支持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为密切“政银”关系,在2022年就与会昌县人民政府签订乡村振兴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县振兴集团+乡镇子公司+村级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合作新模式,探索乡镇经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绿色发展新路径;联动省融担、省信担、赣州市融担等各级专业担保机构,探索“见贷即保”模式,解决乡村客户缺乏有效增信措施的难题;支持行业区域龙头企业,挖掘核心企业潜能,与丰安技术等区域优质企业,探索“荒地开发利用+乡村特色产业”、“矿山治理+绿色能源”等乡村产业绿色发展模式。通过一系列壮大“朋友圈”举措,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使“乡村振兴+绿色金融”领域抵押担保贷款占比较一般贷款低近8个百分点,超75%的贷款采取保证担保方式发放,有效降低对抵押物等强增信措施的依赖。
壮大绿色引擎 培育振兴动能
作为老区长期奋斗在“乡村战线”的金融力量,赣州银行始终坚持“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必须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的理念。会昌某光伏项目建成后25年可累计节约标准煤20万吨,减少碳排量16万吨。同时,项目采用“农光”互补的方式建设,组件间隙可以套种脐橙近10000株,将荒山变成“资源库”,给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超50个,村民们不仅可获得荒地出租收入,还可获得基地务工收入,一年下来增收数万元。在2022年,会昌支行工作人员即主动上门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发放项目贷款超5000万元,并持续延伸项目上下游普惠客户,促进乡村振兴资金支持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截至2023年2月末,赣州银行结合江西地域光照丰富地理特征,利用分布式光伏项目“无污染、收益稳、一次投入长期受益”的优点,已累计为江西10个县(区)的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提供贷款支持近12亿元,有效点亮红土地乡村产业发展“绿色”引擎。
晴光灿烂春色好。赣州银行将全方位、立体化为美丽乡村振兴持续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支撑,为赣鄱乡村振兴注入金融能量,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