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赣州头条客户端讯 记者廖云萍报道:磨斋、腊子、糍粑等客家小吃唤醒乡愁,全南猪血旺、瑶族油浸肉等特色菜品回味悠长,擂茶冲浪鱼等创新菜品斩获第六届全国海峡客家烹饪大赛特金奖,客家熏鸡、永传擂茶、社迳蜜饯等客家特产成了走亲访友伴手礼......全南客家特色美食,撩动游客舌尖上的味蕾,令人回味浓浓的乡愁。
香火龙,在元宵之夜,随着激越的鼓点腾挪跳跃,绚丽夺目;车马灯,伴以二胡、锣鼓等乐器,优美动听、诙谐幽默;花棍舞,和着锣鼓唢呐声,瑶民身穿传统服饰尽情表演,热烈而粗犷;免费的擂茶制作技艺培训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
客家人、客家物、客家情以“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的方式深度融合,沉睡的客家“非遗”基因被唤醒,一批批“非遗”项目得到保护和传承。目前,该县的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瑶族花棍舞、全南车马灯、全南香火龙、全南客家蓝巾帕制作技艺、全南客家熏鸡制作技艺、全南谭坊举人龙等7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瑶族山歌、江坪牛灯戏、大锣大鼓、社迳蜜饯、中寨长塘竹粉筛制作技艺、全南腊子制作技艺、全南磨斋制作技艺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名录76项。
“擂”出了传承,“擂”出了希望。“我们客家人离不开擂茶!”今年60余岁的廖永传,从事客家擂茶技艺传承40余载为了圆“让擂茶走进千家万户”的愿望,廖永传积极配合文化部门,进行擂茶活动与擂茶讲授工作,参加非遗进景区、进学校、进社区和进商圈擂茶展示活动,参与省内外客家擂茶宣传推介活动......“活”起来的擂茶更跑“火”。
活态传承非遗,激活传统文化。全南充分利用“非遗”项目创编了《车马灯戏》《蓝巾帕舞》《瑶族花棍舞》《擂茶舞》《请茶歌》等特色节目,做到月月有活动、周周有演出、场场有特色,有效传播客家特色文化。该县还设计编印《全南非遗漫画集》,让文化遗产走进课堂,助力校园“双减”;每年举办“非遗”图文巡回展、“非遗”项目培训班,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活动,让“非遗”得到传承、发展和创新,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