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赣州头条客户端讯 通讯员陈峰、杨勇军、陈忠熙报道:兴国县樟木乡葛纽村,昔日的满目疮痍与今日的翠绿葱茏之间,大自然似乎完成了一场华丽转身,曾经因过度开采而留下的“大山伤疤”,仅仅用一年多时间就逐渐恢复其“美丽容颜”,展现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一幅优美的大自然画卷。
近日,江西省地质局有色地质大队实施的兴国县樟木乡葛纽村“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综合治理项目”完成验收。
矿区根深面广治理难度较大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属罗霄山脉以东、武夷山脉以西的雩山山区,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中南方丘陵山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矿种类型多,矿山根基深厚,开采历史较为悠久。
樟木乡葛纽村矿区因砖瓦用(炭质)页岩矿露天开采导致周边原始地形地貌景观遭受严重破坏,表土层及植被丧失殆尽,坡脚及坡面散落许多碎石堆、矸石堆。土地被挖损破坏后,形成多级边坡,多处陡峭,形成次生地质灾害、土地资源破坏等突出地质环境问题,实际需要治理面积310亩,且工作面狭窄,交通不便,修复治理工作有很大难度。
多种措施运用推进项目建设
有色地质大队核工业赣州工程勘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采取一系列科学、系统且有效的治理措施,全面恢复矿山的生态环境,提升土地质量。
摸底探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地质勘察和生态环境评估,对矿山的地形、地貌、土壤、水源等关键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掌握了矿山生态破坏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
明确标准,坚持“生态优先、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部委和江西省、赣州市等最新颁布的有关标准进行操作。这些标准涵盖了地形地貌整治、土壤改良、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多个方面,为修复工作提供了全面、细致的指导。
严格工艺,针对矿山开采形成的陡峭边坡,严格采取清除危石,土方开挖回填,边坡修整,修建截排水沟等地形地貌重塑措施,并通过异地取土和对当地土壤添加有机物料和微生物菌剂改善土壤结构,选择适宜的树种和草种进行种植,使用无人机等先进设备进行精准播种和施肥,以提高植被成活率,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治理成果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如今的大山焕然一新。昔日的矿坑被绿树、青草覆盖,破碎的山体得到了有效修复。
在经济效益方面,废弃矿山修复工作中,大量的人力、物资需求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修复后的土地也得到了合理利用,通过发展高价值的赣南茶油、赣南脐橙等生态农业产业,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为当地百姓创造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社会效益方面,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区转变为青山绿水掩映中的和美乡村,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保护了矿区周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废弃矿山修复工作也提升了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在修复工作中,核工业工程勘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和兴国县自然资源局广泛宣传、教育,当地居民对矿山修复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积极参与到修复工作中来。这种全民参与的氛围不仅推动了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有色地质大队兴国葛纽村“大山伤疤”的恢复工作,不仅是对废弃矿区环境的一次成功拯救,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次生动实践。他们用心呵护、科学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大自然最美的回报。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