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赣州头条客户端讯 记者王馨文报道:7月15日,“而今迈步从头越——长征路上学党史”采访调研团深入赣州市于都县寒信村,实地探访了这个依托丰富非遗文化实现翻天覆地变化的古村落。在这里,非遗不仅得到了传承与发扬,更成了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肖南斗老人坐在长凳上,裤腿上还沾着刚刚编草鞋时留下的稻草屑。他满脸骄傲地回忆着父亲的往事:红军驻扎在寒信村时,父亲带领兄弟们在一周之内赶制出了200余双草鞋,得到了红军的赞赏。如今,这种传统手艺在寒信村得到了新的生命,成为非遗文化的一部分。
寒信村位于于都县城东北三十公里的梅江边,历史上是沟通周边县重要的水上交通码头,这里的客家建筑、民俗民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2013年被国家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从此,寒信村加大了非遗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的工作力度。2019年初寒信村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近期被列为“赣州市第一批非遗小镇”,并推荐为“江西省非遗传承小镇”,以“非遗”为基础的乡村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在寒信村日渐兴起。
近年来,寒信村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路径。通过将家风家训编入山歌歌词和古文唱本,组织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学习和体验非遗文化,培养了学生们的民族文化情感,提高了学校的素质教育。寒信村育英小学为此专门成立了山歌、茶篮灯歌舞队,并选派教师配合传承人开展非遗教学。此外,每年的寒暑假、节假日,学校都会组织放假的学生参加山歌、茶篮灯的表演,春节打龙灯、狮灯、茶篮灯拜年活动,对营造非遗传承氛围,激励青少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非遗传承人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促进就业和增加群众收入方面,寒信村将文化传承与帮扶相结合。比如,盲人肖南京通过参加古文表演,每年能增加几千元的收入;现年70多岁的肖南斗则通过打草鞋展演、出售草鞋来补贴家用。此外,寒信村的非遗美食如擂茶、黄元米果、寒信峡焙豆腐、寒信峡索粉等小吃等也深受游客喜爱,村旅游合作社专门在景区设立了小吃摊点,为当地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助力百姓增收致富。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极大地促进了寒信村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将民俗和非遗文化相结合,游客可以在这里观看非遗项目展演、参与体验互动、购买非遗产品、品尝非遗美食,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同时,非遗文化展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增添了非遗传习所、客家民俗博物馆、活态非遗文化艺术创意社等旅游重点项目,为古村旅游提供了更丰富的文化景点。近年推出的“客家传统文化研学”项目更是成为了赣州市、于都县内学生古色研学活动的首选之地。
目前,寒信村已被列为县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未来,该村将加快推进“非遗小镇+旅游”模式的发展,打造一个功能设施完善的非遗文化旅游目的地。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