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赣州头条客户端讯 通讯员靳靖、朱敬阳报道: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子在社会大课堂中领悟赣南本土文化,激励青年学子主动担当,赓续赣南本土文化的历史责任,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红丝织梦”社会实践队于七月初走进赣州市于都县寒信村,通过“识”“学”“访”“研”四位一体开展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识”赣南客家文化,歌颂大美寒信古村
七月盛夏,实践队走进于都县段屋乡寒信村,当地客家文化传承人用弹唱形式演绎寒信古村的悠久历史文化,为队员们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赣南本土文化之旅,感受大美寒信古村。
“学”赣南非遗制作,传承匠心精神
“寒信是个好地方~”这是山歌传承人教授实践队成员的第一句歌词。悠扬的曲调配上传承人亲切的笑容,实践队成员在山歌传承人的带领下,惟妙惟肖的学唱起赣南山歌,深入感受寒信古村的语调与文化。山歌是群众之歌,在字里行间中能深切感受到客家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寒信百姓的日常生活,寒信古村因歌而璀璨,寒信百姓因歌而鲜活,寒信文化因歌而绽放。
一碗擂茶香,千年烟火气。擂茶是客家先民在迁徙、生产、生活积累形成的一种保健饮食习惯,在赣南地区广为流传。实践队成员们满怀热情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学习擂茶制作,一碾、一压、一捣,随着擂棍均匀地研磨,芬芳扑鼻的擂茶香伴随着“吮恍”作响的擂茶声环绕在实践队周围。一碗擂茶敬客人,一碗擂茶留乡愁,一碗擂茶是赣南人民的生活态度,更传承了赣南人民千年的客家文化和匠心精神。
“访”客家非遗传承人,赓续文化根脉
每一项非遗技艺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信息,而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和文化功底弥足珍贵。实践队成员在几天的实践中,分别对擂茶技艺传承人朱年华、古文传承人肖南京、山歌传承人段连秀、王招娣开展深度访谈,从字里行间中感受他们的匠心与坚守,就新时代如何发挥传承人的引领、示范及带动作用开展思考,让乡村非遗赓续文化根脉,让客家非遗传承人成为赣南本土文化一张亮丽的名片。
“研”赣南客家文化,助力本土文化自信自强
为深入了解赣南本土文化,实践队队员围绕客家文化融入当地群众思想教育现状及客家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情况进行深度调研。在此次调研中,队员们充分认识到非遗保护传承的现代价值,感悟到传承弘扬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本土文化深化当地百姓思想教育的必要性,有利于激发百姓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热情,让赣南非遗在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让客家文化在百姓生活实践中焕发新活力。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赣南红色大地,用眼睛发现赣南本土文化,用耳朵倾听客家人民呼声,用内心感悟时代脉搏,让赣卫学子的在振兴革命老区建设中绽放青春力量,为谱写赣南本土文化自信自强新篇章接续奋斗。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