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赣州头条客户端讯 通讯员张雨报道:“无废城市”建设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安远县通过打造“无废景区”、“无废果园”、“无废学校”积极推进“无废城市”的建设。
安远县三百山积极探索“无废景区”建设,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及生态修复工程,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着力打造生态科普旅游产品。
积极践行“无废”理念。三百山景区将“无废景区”建设与5A级旅游景区复核相结合,对景区内旅游交通、游览设施、游览服务、旅游安全等进行完善提升,形成合力共创的良好局面。组织开展景区员工“无废”知识培训,深入落实旅游垃圾分类,鼓励游客将垃圾投放到指定地点。
科技赋能“无废”未来。优化提升售检票、环境监测、车船调度等系统,加强游客预约、游览、体验和反馈全过程的智慧服务管理,加强旅游环境容量监测,科学管理景区的资源消耗。通过景区官网、官微上线网上购票、电子地图、智能导览、问询投诉、应急救援等“一键式”服务,从源头减少纸质废弃物产生,进一步提升景区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
引导宣传“无废”文化。将景区研学主题文化纳入“无废景区”宣传内容,同时结合全国生态日、世界候鸟日等向游客宣讲相关知识,引导游客做“无废城市”建设的践行者、监督者、倡导者。
安远县江西王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无废果园”坐落于鹤子镇鹤子村,2022年3月开发种植,品种为金秋砂糖橘,果园面积80亩,果树6000多株。今年以来,安远县强化各项措施,积极创建“无废果园”,取得明显成效。
运用“数字化”设备,减少农业投入品使用。果园安装了三套设备,安装环境监测传感器,自动采集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大气压强、风速、风向、降雨量等。安装虫情监测系统,实时统计和分析虫害发生情况。安装高清视频监控设备,手机上就可以看到果树生长与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数字化”设备运用,全面、准确掌握园情,科学果园管理,大大减少农业投入品使用。
运用“机械化”设备,降低废弃物发生。安装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系统,使用有机发酵肥和液体肥,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使用量。安装满园喷雾无死角的弥雾打药系统,快速喷药,一株树4分钟可完成,大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果园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悬挂粘虫黄板,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应用小型挖机、小型开沟机等机械,确保各项农事操作全面到位。
运用“生态化”技术,改善果园环境。加强果园生态建设,四周种植杉树等树种,营造生态防护林,既改良生态环境又可防控病虫害传播。推广绿肥改土,果园种植肥田萝卜、油菜、大豆等,不收获,全部用小型挖机与园内的剪枝落叶、病果烂果一起埋入土壤中,既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又处理了枝叶、废果。推广有机肥代替化肥,建园时挖机整地,深翻土壤,将树木、杂草等埋入条带,重施有机肥基肥,打牢基础。果园管理使用有机发酵肥和液体肥,不使用化肥。加强废弃物处理,化肥、农药包装废弃物不进果园,集中放在场房内,收集起来由回收点进行回收。
运用“多样化”平台,加强培训提高“无废”水平。通过“橙信通”农技直播间、“安远果业”微信视频号、脐橙全产业链培训、学术讲座等平台,采取“课堂+现场”、“线上+线下”、“短视频”等多形式开展果技培训与服务,全面提高果农“无废”意识与生产水平。
安远县城北小学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校园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推进“无废学校”建设,着力增强全体教职工及学生的资源环境意识,提升全体教职工及学生的文明素养,为建设美丽安远作出贡献。学校开展了“无废校园,美丽家园”系列活动。
全面宣传。学校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电子屏、主题队会等大力宣传“无废城市”理念,积极营造宣传氛围,推动“无废校园”建设。无废校园,是建立在“无废城市”概念基础上的一种先进校园理念,通过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生态文明生活行为习惯,在校园中达成废弃物的“可见、可减、可用、可消”,实现校园固废资源化与无害化,打造低碳、环保、节能、友好的校园环境。
变废为宝。废物利用,巧手制作,这也是践行无废理念的积极行动,孩子们把生活中常见的纸盒、塑料瓶、一次性筷子等物品经过加工,变成一件件艺术品。
绘画展览。孩子们对“无废校园”有着自己的理解,用彩色的画笔创造出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校园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场地,也是展示人类文明的一个窗口,争做绿色践行者,是城北学子的共同责任。
光盘行动。学校积极倡导“光盘行动”,大力推进“无废校园,无废城市有我”的口号,通过宣教、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把“光盘行动”落到实处。孩子们每天把饭菜吃得干干净净,不挑食、不浪费,这就是孩子们用独特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无废”成果。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