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记者王馨文报道:2月13日,记者从赣州市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赣州市坚决扛起美丽江西先行先试的重任,大力开展美丽赣州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美丽环境保持领先。2024年,全市生态质量指数(EQI)位居全省第一,市中心城区PM2.5平均浓度22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8.3%,空气质量优良率99.5%;县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18.1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8.6%,空气质量优良率99.4%、保持全省第一;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赣江干流赣州段、东江出境断面稳定保持Ⅱ类水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及供地前调查完成率实现“双100%”。
美丽经济成色更足。章贡区、崇义县、定南县工业园新入选省碳达峰试点城市(园区)。“十四五”以来能耗强度预计下降22.9%、超基础目标10.4个百分点。赣县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寻乌抽水蓄能电站获得核准。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创建绿色工厂103家,钨新材料及应用集群、现代家具集群入选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全域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认证富硒农产品179个,林权抵押贷款突破100亿元,发行绿色债券30亿元,新增水权交易26例,交易林业碳汇减排量2884吨。
美丽生态更加稳固。巩固“三区三线”成果,完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全市共划定环境管控单元226个。累计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约7318公顷,完成率98.88%,于都金桥崩岗治理项目入选国家“山水工程”典型案例。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102.3万亩、赣江源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16.26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1.83万亩。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16项,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16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95.46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高至83.05%。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启用全省首个AI技术赋能城市生物多样性观测站。
美丽城乡更加亮眼。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扎实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新改建污水管网240公里,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高至69%,149个建制镇污水设施覆盖率达100%;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10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能力达7000吨/日。完成2022个行政村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覆盖率居全省第一;190个乡镇、2184个行政村实行垃圾分类,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1.63万个,卫生厕所普及率居全省第一。大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全年建成美丽宜居乡镇34个、美丽宜居村庄343个、美丽庭院57216个。
美丽体系持续健全。制定实施《赣州市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及《2024年美丽赣州建设行动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美丽赣州建设规划纲要(2023—2035年)》指标体系和重点任务分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安远县集体林“场村共建”和林权登记有关做法入选全省典型案例,于都县获批全国林权登记提质增效试点。22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验入选全省生态文明专刊,出版《赣州市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案例选》。
下一步,赣州市将以美丽赣州建设为统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巩固深化美丽建设成果,努力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格局,奋力打造美丽中国“赣州样板”。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