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赣州市有力打出“四尘三烟三气”污染治理组合拳,争当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优等生”,中心城区PM2.5年均浓度连续四年稳居江西省第一。进入2025年,更是进入“十四五”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收官之年,赣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战线的“战士们”再次有力起跑、奋力加速,在新的一年蓝天保卫赛道上加力冲刺。
“作战指挥”机制严执行,部门联动、上下协同构筑“防火墙”
在赣州市大气污染防治作战指挥部,指挥部成员们共同商量发出做好颗粒物污染应对的工作提示,结合当时的污染特征研究管控措施。像这样的会商研判,在《赣州市空气质量改善领域深化合作意向协议》签署后,可以说每天都会多次出现在指挥部,气象部门专业人员深度参与空气质量和气象形势预测分析,使得指挥部在大气环境质量预报评价、重点区域风场环境评估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指挥部还安排专人盯控空气质量数据、调度提醒高值情况,每小时通报今日PM2.5指标累计浓度、小时浓度以及保良余量,这已成为指挥部成员的工作常态。
“土石方作业未落实湿法作业要求;南面围挡喷淋部分损坏;工地出入口未冲洗干净,存在带泥上路现象。”指挥部专职巡查人员正编写现场巡查发现的扬尘污染问题,相关问题推送至属地住建、城管部门后,施工方第一时间收到了整改通知并及时处置相关问题,巡查人员事后对相关工地复查时,逐一核实整改情况。“问题发现、转办跟踪、整改销号”的闭环工作机制在指挥部的调度下一直良好运行,有力推动了大气污染问题迅速解决、影响及时消除。
“三防结合”体系强监管,科技支撑、人机配合打造“强大脑”
为加快提升大气污染科学监管能力,指挥部依托建成的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站、颗粒物组分站、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黑烟车电子抓拍系统、重型柴油车OBD远程在线监控系统、远程无人机系统等打造了赣州市“蓝天云”平台,成为赣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的“中枢大脑”,实现了大气污染“天空地”一体化监管。
冬季是颗粒物污染的高发季,指挥部则每日通过颗粒物组分站分析监测数据,分不同的时段分析一次污染源、二次污染源占比情况,并对其中的重点组分进行溯源分析,结合分析情况针对性提出管控建议。
在春节、元宵过后,当前不少企业和施工工地逐步复产,为督促相关企业和施工单位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指挥部专职巡查人员正通过远程起降无人机巡飞重点企业和重点施工工地,比起以往需要驱车前往巡查地点所耗费时间,无人机仅需要短短几分钟便能抵达现场,并且不受地形限制,让大气污染“无处遁形”。除时间上更加迅速外,无人机还能挂载空气七参数监测设备,对企业废气排放能够实时监测数据,大大提高了监管效能。
“颗粒物激光雷达扫描到疑似餐饮油烟污染源,请属地核实查处。”指挥部正将颗粒物激光雷达扫描污染高值区域的问题进行调度通报,颗粒物激光雷达能够扫描识别半径5公里范围内的污染源,1小时循环扫描1圈,24小时不间断工作,已然成为大气污染监管的“火眼金睛”。
“难点攻坚”原则抓治理,紧盯重点、解决堵点实现“零污染”
每年一季度是打赢全年蓝天保卫战的关键时段,而春节、元宵期间的烟花爆竹燃放管控则是重中之重,也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难点、堵点。对此,指挥部紧密调度、共谋对策、强化部署,构筑了“市级督导、机动巡查、蹲点值守”三级防控体系全面管控烟花爆竹燃放,对中心城区五区共划定了58个重点防控单元,每个防控单元安排部署了公安、城管、生态环境部门以及属地乡镇(街道)人员,防控小组成员凝聚合力,既采用了喇叭播放禁燃禁放宣传标语的“土办法”,也探索采取了“一人一桶一瓢”做好应急处置的“新路子”,既耐心劝阻群众燃放烟花爆竹行为,也及时扑灭烟花爆竹燃放残留物减少污染影响及火灾隐患。
“防”是重点,“治”也关键,在防控点位专班人员巡查管控的同时,指挥部还结合公园、广场、沿江步道等重点防控区域,在沿江道路周密部署雾炮车辆作业路线,通过雾炮作业形成“水幕”隔绝烟花燃放污染物,有效减少污染影响。
在市、区两级各区各部门共同努力和艰苦值守下,大家通过舍弃休息时间、坚守工作岗位,换来了蓝天白云、清新空气,2025年除夕、初一两日,中心城区PM2.5日均浓度均较去年除夕、初一下降24微克/立方米,有力保住了优良天气,人民群众纷纷点赞“赣州蓝”。
2025年截至2月16日,赣州市中心城区PM2.5平均浓度33.83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3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100%,同比增加2.1个百分点,两项指标均为江西省第一。赣州市将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持续深入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让赣州天更蓝、空气更清新,让蓝天白云成为美丽赣州“最亮底色”。(赣州市生态环境局供稿)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