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赣州头条客户端讯 何继福、王远鹏、见习记者廖云萍报道:近年来,上犹县依托社工力量积极引导开发性公益岗位,激发城镇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在上犹县各个城市社区,都派有一名驻社区社工。在社工的引导帮扶影响下,有这样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或认真的管理社区工作,或积极的完成社区的日常任务……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摆脱“穷帽子”,成为社区的守护者和不等不靠的脱贫好榜样。
图为曾凡福(中)走访社区群众
今年51岁的曾凡福是上犹县犹江社区的一名城镇贫困群众,因自身身患三级残疾,母亲中风,两个小孩正读初中,家中全靠妻子一人照顾,驻社区社工及社区干部了解情况后,及时帮他申请了邻里中心管理公益性岗位,主要负责管理社区邻里中心的日常事务,每月可获得600元的工资。对曾凡福而言,除政府给的有关政策补贴外,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好工作,更是减轻了家中不小的负担。
“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前我担心就业后,民政局会取消我家的低保金,一直拒绝就业,后来驻社区社工来到我家和我详细聊了民政的低保延退政策,让我打消了疑虑。这个岗位更对我家庭带来了很大地帮助,我一定会努力认真做好工作,用实际行动报答上级领导,不愧对这份工资。”曾凡福积极的工作态度也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据了解,上犹县在坚决打赢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歼灭战中,充分运用就业扶贫相关政策,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因户制宜,为城镇贫困群众“量身定制”公益性岗位,在过渡性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同时,帮助他们增加家庭收入,坚定不等不靠、主动脱贫的精神意志,以此形成勤劳致富的良好风气。
图为蓝建萍在社区工作
“这份工作不仅让我家变得更好,也让我自己变的更好、更有事情做了,改变了我之前等靠要的思想。”今年48岁的城镇贫困群众蓝建萍,家住城南社区的家属房,父亲患有慢性病,一人带着两个孩子,自身患有白癜风与间歇性癫痫病,因自己与父亲常年吃药,其中一个小孩在大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外出务工,没有读书。驻社区社工及社区干部考虑到他的自身情况,为其安排针对性的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同时,在社区的帮助下做起了微商,通过微商卖当地土特产,每月给家中增加200-800元不等的收入。
图为曾日有在社区服务中心工作
家住阳光社区阳光花园廉租房的城镇贫困群众曾日有,是一名患有精神二级残疾的青年,也是阳光社区服务中心的劳动一把手,在每次服务中心的工作上都很是积极,同时通过这份公益性岗位就业以及社区干部耐心的开导让他更加的开朗、有自信。曾日有说道:“这份工作不仅让我靠自己的双手挣生活费用,还改变了我内向不说话的性格,让我心里非常的踏实。”
“公益性岗位能有效激发城镇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增添了人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上犹县城市管理委员会相关干部说,在参与社区建设中,他们都积极主动,听从社区的指挥和安排,现在社区的公共场所更规范了,环境卫生也都有了明显改善。这些变化,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工作。”
上犹县委、县政府针对社工调研中发现的城镇贫困群众害怕就业、不敢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深入推进和落实城镇贫困群众就业扶贫政策,积极创新就业扶贫方式,设立社区综合管理员、综合服务员、卫生保洁员等多种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就业,实现了岗位促就业,就业促增收,增收促脱贫的良好局面。据悉,上犹县目前有城镇贫困群众700人,其中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39人。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