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壮大蔬菜产业,龙南市采取了“保姆式”服务:示范基地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由政府统一投资建设,对新建顶部竖式通风连栋大棚以每亩2万元的标准进行奖补,对符合信用货款条件的菜农,给予金融贷款贴息扶持,建设每亩大棚最高可货款2.5万元。政府全额贴息三年,三年期满后由菜农归还贷款本息。大棚产权按出资比例归农户和村集体共有,菜农可无偿使用5年。
据了解,为了让传统蔬菜村“满血复活”,桃江乡特意请来了山东寿光的企业,在企业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基地确定主要种植黄瓜和甜瓜。基地定植完成后,又更新了辣椒、西红柿、茄子等常规菜品种,还引进了哈密瓜、羊角蜜、彩椒等新品种。基地采用滴管技术、喷雾打药机、使用对人身体无害的生物农药、增施有机肥等,用现代化绿色种植方式达产达效。
“大棚占地面积130亩,建了18个,合作社现有种植农户22户,每户分有5-10亩土地种植。”刘弼德对基地情况了如指掌。他说,基地在去年11月启动建设,经历了土地流转、规划设计、工程招投标、大棚建设以及土壤改良,到全部大棚建设完工并定植完成,仅仅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今年2月,大棚里全部种上了黄瓜和哈密瓜,7月底全部收采,总收入达130多万元,直接带动贫困劳动力30多人。
“我家这个棚只有2.5亩,种植的面积算是最小的,但也是种的最好的,高产高销。”菜农凌秋华和她招聘的农业工人一边给黄瓜装箱过称,一边向笔者“算计”了一笔:今年第一茬产量3万多斤,赚了近4万元,如今这是第二茬,又是大丰收,合作社帮我们找销路,真是要感谢政府让我们从田地里找到了致富的好路子。
“今天上市大黄瓜,菜农心里乐开花,辛勤劳动有回报,示范引领富万家。”看到菜农们乐呵呵,刘弼德也乐呵呵地即兴吟起了打油诗。刘弼德说,按传统种植方法,人均一人最多只能种植好1亩地,现如今,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以前一年只能种一茬的黄瓜现在能种三茬,一人可种植管理好8亩地,只有到农忙时才有必要请工人帮忙,一天80元工钱,这也让村里的人多了一条收入渠道。
合作社有党员、有村干部,有普通菜农,90后的年轻小伙子就有4个。去年,从缅甸打工回来的李建军开始种植哈密瓜。令大家惊奇的是,这个90后年轻小伙竟是个种植能人,整个合作社里他的哈密瓜种的最好。贫困户李建军的大棚占地5亩,种植了7300棵哈密瓜。
“今年3月24日种了第一茬,收了3万多斤,批发价2元一斤,合作社全部打包帮我们卖出去,收入有6万多元。”李建军开心地说,如今这种是第二茬,8月中旬种下的。因为面积大,他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地来棚里做浇水、打叉、除枝等农活,每天都要招8名工人来帮忙,到12月中旬就能上市。虽然很累,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建军说他很期待这次的收获。
“来来来,辣椒、西红柿苗到货了,大家快来领。”一辆大货车正停在示范大棚前,合作社社长刘志全招呼着农户们前去领苗。
“桃江河畔瓜果香,蔬菜品质传四方,绿色生态无公害,产业越做越兴旺。”一首新歌谣的传唱声开始在桃江河畔久久回荡……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