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赣州头条客户端讯 邓嵩、 赖梦霞、记者王盛泉报道: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石城县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科学探索,寻找到了一条通过完善“品质、活动、服务”三大要素,充分发挥“红色地标”功能,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的新路径,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以品质为魂,打造精品地标
遵循“尊重历史、因地制宜、品质为先”的原则,按照“一乡(镇)一标”的要求,在全县打造了32个“红色地标”。
在规划上下细功。成立了红色地标评定组,通过查阅党史、石城志等历史书籍,在通过召开座谈会、“五老人员”交流会、实地查看等形式的调研基础上,对上报的68个申请纳入红色地标的名单进行严格审核,最终确定了红色地标名单。根据各红色地标实际,提炼出不同教育主题,形成了秋溪整编“铸军魂,跟党走”主题、秘密金库“对党忠诚,清正廉洁”主题、丹溪少共国际师指挥部“革命理想高于天”主题、八卦脑“一生一世跟党走”等主题,各红色地标个性化、差异化明显。
在建设上下细功。按照“3+N”建设方案,对红色地标打造项目实行清单化、责任化、时效化管理,逐个项目落实具体责任单位、责任人和推进措施,以及完工时限。截至目前,先后投入了8000多万元,完成了石城县阻击战纪念园和石城博物馆红色资源数字化处理提升工程,建设了网上虚拟展示平台,增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场体验感;完成了少共国际师指挥部旧址和丹溪苏维埃政府旧址修复工作,新增丹溪村村史馆、乡贤馆、红色剧院、红色文化广场,将丹溪村打造成了青少年教育基地,擦亮了丹溪村江西省“红色名村”金字招牌;红军桥、红军医务室、红色剧社、红军兵站、抗日英雄团长陈祖林旧居陈展馆等红色地标提升和改建项目全面建设完成。
在管理上下细功。按照属地管理和归口管理原则,明确红色地标具体负责单位,严格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责任人责任,强化了红色地标管理。由县财政拨款,为3个县级红色地标再新聘任6名宣讲员,各责任单位按照要求配齐配强了红色地标宣讲员;举办了为期三天的石城县党建宣传员业务水平提升培训班,全县42名红色地标宣讲员全部参加,为红色地标运转奠定人才基础。针对红色地标类型不同,实施分类管理,分为一类、二类、三类,按月宣讲受教人数为考核依据,分别补助0至3万元,并对完成情况较差的红色地标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进行通报。
以活动为核,功能充分发挥
发挥红色地标活动功能,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石城红色故事,开展好红色培训、红色旅游和志愿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群众牢固树立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活教材”作用充分发挥。在石城县阻击战纪念园开展了2021年烈士纪念日活动,并组织参观了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各学校积极组织干部职工、老师和学生,前往缅怀先烈,看微电影、听革命史,了解石城红军革命光辉历史。开展了“学党史,跟党走,唱红歌,走长征路”活动,在八卦脑重走长征路,唱红歌、讲红色故事、品忆苦思甜饭;在丹溪少共国际师旧址纪念馆,唱起红色歌谣,红色广场宣誓。通过充分发挥红色地标“活教材”作用,使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了党的历史、传承了红色基因、加强了党性锻炼、坚定了理想信念。截至目前,全县超过5万名党员群众到红色地标接受红色教育。
“会客厅”功能更加突显。依托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优势,做足红色旅游文章。全力推进青少年教育培训基地、爱国主义基地和红色研学品牌创建,提升了红色旅游承载力和拓宽了受众面。打造了13条红色走读精品路线,极大丰富游客选择需求,真正让游客有所看、有所感,接受了一次党性教育和精神洗礼。近来,来石城县研学体验红色文化的游客越来越多,石城红色旅游名城的品牌也越来越响亮。据统计,国庆假期,我县各大红色地标共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
“服务厅”效能得到释放。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在红色地标内,与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有机融合。组织开展了免费义诊、技能培训等活动76场,提升群众健康水平与劳动技能。举办主题党日活动116场次、学习参观宣誓活动42场次,收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项目79个。发动志愿者不定期走访群众,随时随地收集群众的诉求,通过群众点单——红色地标实践站派单——志愿者接单模式,精细化服务解决群众实际需求。截至目前,志愿者点单服务的68件事项和“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已经全部解决到位,涉及群众7640人,真正将红色地标打造成与群众心连心的桥梁。
以群众为根,办好民生实事
完善了红色地标服务要素,在满足群众精神需求、带动群众致富等方面发力,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身边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充实了群众脑袋。组织开展了“学法守法用法小康幸福你我他”的普法宣讲、红色大讲堂、“追寻红色记忆,厚植爱国情怀”科普之春等活动17场,提升了群众法治意识和红色情怀。开展了“送戏下乡”文化惠民系列活动18次,让广大农村群众在红色地标乐享戏曲“大餐”。投资15万元在12个红色地标内增设了器乐室、书法室、棋牌室、图书室,使其成为群众想来、愿来的百姓之家,进而有效提升了群众精神风貌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富裕了群众口袋。紧紧把握游客对红色旅游产品及其服务的需求,大力实施旅游富民惠民工程,采取引导群众到旅游企业务工、销售农特产品、加入旅游协会等多种方式;出台鼓励群众开办民宿、农家乐等政策;支持通信、娱乐、交通、商贸、物流等多个行业与红色旅游融合,带动1160余户群众进入红色旅游产业链,户均增收超过了6000余元,真正实现了红色旅游业态发展促进群众经济增收目的。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