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赣州头条客户端讯 通讯员张祥旺、汤泉报道:近年来,信丰县小河镇创新发展思路,坚持把产业项目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抓手,用好用活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探索产业发展多元化,不断培育壮大本土特色产业,持续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造血功能,让村集体家底厚实起来。
走进信丰县小河镇仁和村仁龙生态养殖场,一排排整齐的标准化养殖大棚排列有序,格外显眼,进入鸡棚,鸡雏们正在进食。与传统养鸡场不同,整个鸡舍干净、明亮,配置自然通风系统,自动添料、自动送水、自动清粪、自动控温、自动调节空气,全部实现一体化自动化作业。
“肉鸡养殖是‘短平快’项目,占地少,见效快,有优势。”养殖大户王小明说。发展肉鸡养殖,是农村产业结构的一次优化升级,据了解,该养殖基地共有单层养殖大棚2个,双层养殖大棚2个,养殖总面积共7500平方米,养殖场肉鸡年均出栏量27.5万羽,年产值约1375万元。同时,养殖场还解决了多人的就业问题,“抓鸡装车、清洗棚舍场区及车间消毒、给鸡仔防疫打针……在这里打工既能学习技术又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我很满意。”王南生是仁和村的村民,也是养鸡场的固定长工,每个月有3500元左右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据信丰县小河镇仁和村党支部书记刘福生介绍,在小河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仁和村从2022年至2023年累计申请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00万元用于特色养殖产业发展,村集体通过“项目资金固投参与+村民小额信贷资金入股”的方式进行收益分红,单肉鸡养殖这一项,可使该村每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5.3万元以上。
“去年,我们村集体利用产业发展收益分红资金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道路维修问题,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也为我们村产业发展树立了信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引导鼓励脱贫户及监测户以资金和劳动力入股分红,实现农户增收与村集体经济增长‘双赢’。”信丰县小河镇仁和村党支部书记刘福生说。
走进信丰县小河镇小河村甘蔗古法红糖加工厂,产品展示架上放满了各种规格的精美手工红糖,据了解,近年来,信丰县小河镇小河村依托地理优势,因地制宜规划种植甘蔗,同时,在延长产业链条上下功夫,用好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50余万元新建了2座古法红糖加工厂。该村通过“村集体入股+村民资金入股+项目资金参与+合作社运营”的模式大力发展甘蔗种植及红糖加工产业,2023年累计规划种植甘蔗300余亩,生产古法红糖25000余斤,糖泡烧3000余斤,实现甘蔗亩产利润7000元,进一步拓宽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推动了甘蔗产业提质增效,实现了一根甘蔗“两头甜”,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甜蜜”致富路。
近年来,信丰县小河镇坚持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积极找准发展定位,整合资源要素,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按照“龙头带动,统一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行政府主导、龙头引领、脱贫户及三类对象参与的“三位一体”模式,着力构建产业联合体,提高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增收渠道,让农民得实惠、村上增动能,为乡村振兴“搭桥铺路”。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